履职事项清单:基层对超载任务说”不”的底气从哪来?
基层减负为何需要履职事项清单?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基层干部的口头禅道出了几许无奈?近年来,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职业的推进,”履职事项清单”正成为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困境的关键钥匙。这份清单究竟有何魔力,能让基层干部挺直腰杆对超载任务说”不”?
说到底,履职事项清单就是给基层职业划出明确边界。它像一份”责任说明书”,既写清楚基层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标明哪些职业不该由基层承担。有了这份清单,基层干部再也不用”什么都接、什么都干”,而是能够理直气壮地对超出责任范围的任务说”不”。
清单怎样帮基层卸下”超载包袱”?
“该干的事没干好,不该干的事推不掉”——这种困扰基层多年的怪圈,履职事项清单是怎样打破的?
第一招:划清权责界限。清单明确区分乡镇与县级部门的责任范围,避免”甩锅式”下派任务。比如国土执法这类本属县直部门的职业,再也不能以”属地管理”为由压给乡镇。基层干部终于可以摆脱”干得越多,问责越多”的心理负担。
第二招:设置准入机制。清单外的事项未经审批不得下派,这就像给基层装上了”防火墙”。县直部门想新增任务?先走程序!不符合清单要求的,基层有权拒绝。这一制度设计有效遏制了责任”层层加码”的现象。
第三招:优化考核导向。清单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把基层从繁杂的迎检考核中解放出来。考核指标聚焦安全、民生等核心责任,群众满意度权重进步,引导基层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干部们再也不用为应付检查而疲于奔命。
清单之外还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光有清单还不够,要让基层真正减负增能,还需要打好”组合拳”。
资源下沉是关键。县里不能只派任务不给”弹药”,该下放的人财物必须到位。某地推行”三下沉”改革后,乡镇可直接调配的资源增加了30%,办事不再”全求人”。
数字赋能是捷径。建设乡镇综合服务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个App就能办成养老、就业等服务,干部天然能腾出手来做更重要的事。
经济造血是基础。支持乡镇进步特色产业,增强自身”赚钱”能力。有了稳定收入来源,基层办事才不用总是”等靠要”。
群众参与是妙招。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大家一起干”,通过小微项目共建机制,既减轻干部负担,又提升治理效能。
清单制度带来了哪些改变?
自从有了履职事项清单,基层职业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干部腰杆更硬了。面对不合理的任务,可以依据清单据理力争,不再做”背锅侠”。
职业目标更清了。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群众获得感更强了。干部有更多精力解决民生难题,满意度天然提升。
某乡镇党委书记感慨:”过去70%时刻在应付各类检查报表,现在70%精力能放在乡村振兴上,这就是清单带来的实效!”
履职事项清单不是简单的任务列表,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它既为基层减负松绑,又为干事创业赋能,让”最终一公里”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最美一公里”。当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履职尽责,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必将加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