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缰者也》为何票房不佳?三大缘故揭秘曹保平新片失利
口碑与票房反差:黑马为何”脱缰”?
《脱缰者也》作为曹保平导演”者也”系列的新作,在上映前可谓备受期待。影片不仅在上海电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还凭借独特的天津方言和黑色幽默风格被看好成为暑期档黑马。但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个意外——上映4天票房仅790万,最终预测不足2000万,与同系列前作《追凶者也》1.35亿、《涉过愤怒的海》5.49亿的票房成绩相去甚远。
为什么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会遭遇如此惨淡的票房?是曹保平的黑色幽默失灵了,还是市场口味发生了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脱缰者也》票房不佳的深层缘故。
三大致命伤拖累《脱缰者也》表现
1. 地域特色过强成双刃剑
《脱缰者也》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全片采用天津方言对白,并在天津实地取景拍摄。曹保平导演确实精准捕捉了天津独有的生活质感和幽默气质,让”天津味”渗透在每一个镜头中。但这种极强的地方特色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对于非天津观众来说,大量的方言俚语和地域文化梗可能造成领会障碍。虽然郭麒麟等天津籍演员的表演确实生动天然,但过于浓重的”津味”无形中进步了观影门槛,限制了电影的受众范围。就像一位观众吐槽的:”看字幕比看画面还累,很多笑点get不到。”
2. 故事逻辑经不起推敲
影片讲述了一个”舅舅绑架外甥”的荒诞故事,但很多观众反映”人物动机不足”、”情节进步牵强”。马飞为什么要”拐走”外甥?这个核心设定本身就缺乏足够说服力。虽然黑色幽默类型允许一定程度的荒诞,但基本的逻辑自洽仍然是观众接受的前提。
“故事就像片名一样,确实’脱缰’了,但脱得有点过头。”一位豆瓣网友如此评价。当观众无法领会角色的行为动机时,再好的表演和台词也难以引起共鸣。
3. 档期选择与营销失误
《脱缰者也》选择在8月下旬上映,看似抓住了暑期档的尾巴,实则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期。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学,暑期观影主力军流失;而成人观众又被同期其他类型片分流。
更关键的是,影片的营销策略存在明显难题。前期宣传过度强调”黑色幽默”和”天津特色”,却忽略了故事内核的传达。很多观众抱着看喜剧的期待走进影院,结局发现是”笑着进去,懵着出来”——影片的调性和宣传存在明显落差。
从《脱缰者也》看艺术与商业的平衡
《脱缰者也》的票房失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索艺术表达与商业成功怎样平衡的典型案例。曹保平导演无疑是一位有才华的作者型导演,从《烈日灼心》到《狗十三》,他一直在探索电影表达的边界。但《脱缰者也》似乎过于执着于个人风格和地域特色,而忽视了大众观影的基本需求。
值得思索的是:当一部电影的艺术追求与观众接受度出现明显脱节时,责任在导演还是市场?或许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电影可以’脱缰’,但不能完全脱离观众。”
曹保平导演的下一部作品《蛮荒禁地》集结了易烊千玺、黄渤等一线明星,能否挽回《脱缰者也》的颓势?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怎样,《脱缰者也》的案例都提醒我们:在电影创作中,独特的个人风格与大众接受度之间的平衡,永远是导演需要面对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