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朗诵天才的同窗时光
“这个大学同学,我很想写一写。”童自荣在回忆同班同学赵有亮时这样开头,道出了几许人对”忘不了的同学”那份独特情感。1962年刚入学时,赵有亮的朗诵就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谁能想到,一个生活中有口吃毛病的人,一上台却能完美演绎《他本来就在我们中间》这样的诗朗诵?他那富有激情又有层次感的表演,让在场同学都看得一愣一愣的。
赵有亮天生就是为舞台而生的人。他的”铁皮嗓子”不知疲倦,每次学院接待外宾,他的朗诵都是保留节目。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平时说话结巴的同学,只要站上舞台,口吃就神奇地消失了。这种反差让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也让他成为了大家心目中”忘不了的同学”。
班里的灵魂领袖与艺术追求者
提到”忘不了的同学”,赵有亮完全是我们班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形象出众——五官端正、鼻梁高挺,酷似《罗马假日》里的男主演,更是班里的”灵魂领袖”其中一个。作为班干部,他从不盛气凌人,而是以温良恭俭让的性情严格要求自己。那些年,我们这些普通学生私下里难免会对这样的”院方红人”有些议论,但更多的是由衷的赞赏和敬佩。
赵有亮最在乎的是把功课做好,尤其是表演课。他的追求纯粹而干净,不为名利,只为艺术本身。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对艺术的执着感染了整个班级。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同学们互相扶持、共同追求艺术理想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这种集体气氛,很大程度上正是由赵有亮这样的同学带动形成的。
美德本性铸就难忘同窗情
说到”忘不了的同学”,最让人感动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微小的善举。童自荣回忆了”文革”时期的一段往事:当时他的配音梦想是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写在一张纸上藏在书桌最隐蔽处。抄家时这张纸被搜出并上交,是赵有亮默默地将它归还,没有多话,以后也从未在任何场合提起。这种领会和尊重,在那个独特年代尤为珍贵。
赵有亮离世后,童自荣写道:”你去的那个地方,大概不久我们就会去的,这样一想,我心里才轻松一点。”这句话道出了几许人对”忘不了的同学”的怀念之情。那些青春岁月里的同窗情谊,那些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人生路上最温暖的记忆。
小编归纳一下:同窗情谊永存心间
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几位”忘不了的同学”,他们或许像赵有亮一样才华横溢,或许只是以平凡的美德打动人心。时光飞逝,但那些共同度过的青春岁月,那些相互扶持的温暖瞬间,永远镌刻在记忆深处。正如童自荣所说:”我说的一字一句都是真心话。”对”忘不了的同学”的怀念,何尝不是对我们自己青春的一种致敬?
当我们回望学生时代,最珍贵的往往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那些让我们成长、感动、铭记的人和事。”忘不了的同学”之因此难忘,正是由于他们曾以独特的方式,照亮过我们生活的某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