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物访谈为何成为校园新热点?
最近,重庆移通学院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人物采写比赛”引发关注——7名大学生化身记者,面对面访谈杰出学生代表,挖掘成长故事。这场活动不仅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更让我们看到”大学生人物访谈”这一形式的独特价格。
为什么高校越来越重视这类活动?由于它不仅是新闻操作的练兵场,更是学生之间情感共鸣的桥梁。通过访谈,大学生们学会倾听、提问、思索,而受访者的经历也激励着更多同龄人。这种诚实的人物故事,往往比教科书更打动人。
大学生人物访谈的三大核心价格
1. 提升综合能力的实战课堂
“今天的舞台就是我们的日常教学”,重庆移通学院方刚院长的话道出了访谈活动的本质——它不是表演,而是能力训练。从沟通技巧到快速写作,从难题分析到故事讲述,大学生人物访谈全方位锻炼着参与者的软实力。
试想,要在有限时刻内抓住受访者的核心故事,并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这需要怎样的临场应变和逻辑思考?正如比赛要求的那样,参赛者不仅要完成访谈,还要快速撰写出千字故事,这种高强度训练比传统课堂更有效。
2. 记录青春成长的珍贵档案
《我在书院读大学》这个项目名称本身就很有深意。大学生人物访谈不只是简单的问答,它记录着一个个诚实的成长轨迹。受访者在特色育人模式下的蜕变,他们的困惑与突破,都通过访谈被定格下来。
这些故事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一所大学的”成长图谱”。未来回看,这些访谈记录将成为珍贵的校园记忆,也是教育成果最生动的证明。
3. 连接学说与操作的创新桥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古人这句话精准概括了访谈活动的意义。很多学说聪明,只有在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重庆移通学院采用的”课堂—操作—基地—成果”四阶段教学法,正是通过项目操作让进修变得立体。
当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也能出色完成人物访谈时,我们看到了跨学科操作的魔力。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专业壁垒,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媒体素养的提升。
怎样打造优质的大学生人物访谈?
1. 从”审问”到对话:提问的艺术
比赛主题”审问之”源自《中庸》,但现代访谈早已不是单方面的”审问”。杰出的大学生记者懂得营造平等对话的气氛,让受访者敞开心扉。这需要前期充分的准备:了解受访者背景,设计开放式难题,把握提问节奏……
比赛中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都源于采访者能够层层剖析,找到情感共鸣点。这提示我们:好难题才能引出好故事。
2. 从信息到故事:叙事的魔力
收集信息只是第一步,怎样把零散的素材编织成有温度的故事才是关键。比赛中要求选手在短时刻内梳理主线、完成写作,这种能力需要长期训练。
重庆移通学院已出版2本教学书籍,发表50余篇学生作品,这些成果证明:通过体系训练,普通学生也能掌握人物写作的要领——找到矛盾点,突出转变时刻,用细节打动读者。
3. 从校园到社会:视野的拓展
需要关注的是,该校还与三家县域融媒体中心共建操作基地。由此可见大学生人物访谈可以超越校园边界,连接更广阔的社会图景。
当学生的访谈对象从同学扩展到社会各领域人物时,他们的视野和格局天然得到提升。这种”走出去”的操作,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人物访谈的未来展望
重庆移通学院的案例告诉我们:人物访谈这种形式在高校大有可为。它既是教学创新的试验田,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仪。随着越来越多高校重视操作教学,相信大学生人物访谈将呈现更多精妙可能。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跨校联合访谈活动、多媒体形式的访谈作品、基于访谈的深度研究报告……无论怎样创新,核心不变——用诚恳对话挖掘有价格的故事,让校园生活呈现出它应有的深度与温度。
对于正在大学校园的你,是否也想拿起话筒,记录下身边那些不平凡的故事?大学生人物访谈,正等待更多年轻人来书写它的精妙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