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赖”还能坐一等座出行?三大漏洞亟待堵住

限高令下“老赖”为何仍能高消费?

明明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为何还能大摇大摆地乘坐高铁一等座、飞机头等舱?2024年宜兴市检察院的专项调查显示,当地有502名“老赖”在限高期间使用护照购买高铁票、机票高达8000余次,其中一人竟违规出行40多次。这不禁让人疑惑:法院的限高令为何成了“纸老虎”?难题到底出在哪里?

核心难题在于“老赖”们发现了现行制度的三大漏洞,让限高措施形同虚设。他们不是没钱还债,而是故意钻空子,把法律当儿戏。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债权人利益,更严重挑战司法权威,必须引起重视。

三大漏洞让“老赖”有机可乘

第一个漏洞:护照编号不固定。与身份证号码终身不变不同,护照每换发一次就会获得新编号。宜兴调查发现,有“老赖”竟办了10本护照!每补办一次就等于获得一张“通行证”,可以继续购买高铁票、机票。这种“换马甲”式的操作让限高措施大打折扣。

第二个漏洞:部门信息不共享。法院不知道“老赖”换了新护照,公安机关也不清楚办护照的人是否被限高。这种“信息孤岛”现象导致监管出现真空地带。一位检察官直言:“身份证被锁,护照仍自在”的怪象必须改变。

第三个漏洞:惩戒执行不到位。即使发现“老赖”违规,法院也常因“找不到人”而无法实施拘留。有些“老赖”跟法院玩“躲猫猫”,跨地区执行更是难上加难。最终,司法拘留决定变成了“纸面惩戒”,毫无威慑力。

怎样让“老赖”寸步难行?

开头来说需要技术手段堵漏。专家建议将身份证号与护照号关联,让护照号与个人形成唯一对应关系。即使补办新护照,体系也能自动识别其限高身份。这种“一证通”的技术方案能从根本上难题解决。

接下来要打破信息壁垒。公检法部门必须建立实时数据共享机制,确保新办护照时能自动比对限高名单。宜兴市检察院建议设立专职联络员,明确协查流程和时刻要求,让信息跑赢“老赖”的脚步。

最终要强化惩戒力度。对于高频次违规的“老赖”,要组建专班调查其资金流水,深挖隐匿财产。构成犯罪的必须追究刑事责任,真正做到“处罚一个,震慑一片”。同时要压实网络平台责任,清理“钻空子教程”等不良内容。

限高令不能成为“稻草人”,只有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让“老赖”们真正感受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威力,维护司法尊严和社会诚信体系。无论兄弟们身边是否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